电话:18071519533
联系我们
地址: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中营寺村特1号8楼
电话:18071519533
传真:
邮箱:

《荆楚琅琊王氏宗谱》2011年纂修谱序·王子文

发表时间:2024/01/08 12:52:28  浏览次数:72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荆楚琅琊王氏宗谱》2011年纂修谱序 王子文




溯我王氏之先,出自姬姓。东周时期(公元前550年),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见疏为庶民,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王子乔之后,有秦武侯离,字明武,生二子。长子元,字首吉,因避乱迁今山东兖州沂县,号曰“琅琊王氏”,其后盛于江左;次子威,迁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号曰“太原王氏”,其后盛于李唐。

至琅琊王氏始祖元之后,有融公生祥、览。览生裁,裁生导,迁江南,为江南始祖。传至璧,字大献,由杭宦居祁门,子孙析居祁门、浮梁、鄱阳、九江、湖口等地,为新安始祖。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有伏一、伏二公携侄孙绍,从江西鄱阳县(古为饶州府)乐平乡而来荆楚,为我迁徙始祖。考其由来,出自琅琊之裔。子孙繁衍,逾以万计,世居荆门、潜江、荆州等地。

清顺治二年(1645),伏一公第9世孙王堃,10世孙王本善、王旋乾、王胤振,11世孙王侠等首创王氏家谱时,载明伏一公为我开基始祖,人丁兴旺,堂号“三槐”。据雍正十二年(1734),12世孙王国佐、王三铨,14世孙王世缵、王师商,15世孙王家圣等进行了重考复修。同治元年(1862),17世孙王光辅再修家谱时,面对先祖留下的家谱,道出了对迁徙始祖上源世系缺失的现实,流露出修建宗祠、查找迁徙始祖上源世系的愿景。

民国初期(1931),王良杰(又名昆南,三柴支,伏一公第21

世孙)不忘先祖夙愿,准备撰修家谱,苦于时局动荡,公务繁忙,只拟定了十六字派语。

因当时多属口传,并没与谱同时传下去,故族人在此基础上对其多加修改,十六字派语已出现多个版本。到了1980年,王祖纲(义新支,伏一公第24世孙)曾召集族中长者来到苏港、三柴等

地探访,并与王昆南之子王峨、家人王植明、族人王培锡等进行交流。原本计划按谱上记载的地址逐一探访,共商修谱之大策。由于时值改革开放初期,族人顾虑比较大,对修谱工作不大认同,最终未能如愿。

公元2009年8月,我寻根问祖,从荆门来到潜江,与王良俊(苏巷支,伏一公第21世孙)一道来到三柴,在七里四组见到了王峨之子王植明、族人王培锡,当时王峨病重,未能参加议事。当得知祖纲叔十年前为修谱之事来过此地,并怀揣十七世祖光辅公三修家谱(手抄本)原本无功而返时,我向培锡长辈要了地址,并于次年农历正月初九见到了由祖纲叔亲自整理的义新支族人的世系情况,和迁徙始祖伏一、伏二公名讳。于是,我依照老谱序中的记载,开始了更加漫长的寻根问祖之路。

知道了始迁祖,还要弄清远祖世系源流。我将十七世祖光辅公《三修家谱》(手抄本)原本影印后带回打印,断句标点,装订成册之后,于2010年3月寄给湖北、江西的宗亲,请他们帮忙查找上源。也许是谱牒人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许是祖宗阴德得到了

上帝的庇护,2010年5月,王义林老师(湖北阳新人)终于从繁多的家谱中找到了《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在那里查到了我始迁祖伏一、伏二公的信息。

《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系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彭泽宗人王应斗所撰,有曰:王氏之谱,惟斯谱为正。被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12月版《中华族谱集成》收录,其原版本由河北大学图书馆特藏,现为孤本。

安徽祁门人王茂功,根据嘉靖庚申刻原版,历经数载,于2008年8月完成了《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的再修。较全面地记载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琅琊王氏的世系支脉,及主要发源地为祁门,析居发源地为浮梁、鄱阳、九江、湖口等地,我始迁祖伏一、伏二公及上源世系载于《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卷二》第一O页。

新安琅琊王氏始祖王璧,字大献,大唐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因公由杭州(古时习惯将长江以北称江左,长江以南称江右)迁到祁门苦竹港,传9子23孙。长房王思聪次子王敬允,由苦竹港迁柘平,传至五世祖王克俊,由柘平迁浮梁上冲,到七世祖王辅,由浮梁上冲复迁柘平(古时柘平属饶州府乐平乡管辖)。传至二十世祖王伏一、王伏二,于明洪武初年(1368—1378)从江西饶州府乐平乡(现属景德镇市管辖)而来荆楚,为荆楚新安琅琊始祖。后裔世居荆门、荆州、潜江、沙洋、公安、松滋、澧州等地。

2011年3月13日,我从荆门出发,途经江西景德镇、鄱阳、乐平,来到安徽,来到我始祖发源地祁门县,见到了保存完好的“王家大院”和“燕舍”。在闪里镇,得到了“敬天爱民”的陈荣刚书记的宴请。3月15日,在“黄山市王璧文化研究会”第一届二次理事会上,被王茂功会长提名为理事。3月16日(农历二月十二日,璧公诞辰纪念日),春光明媚,艳阳高照,彩龙飞舞,锣鼓喧天,我与来自江西、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的3000多位宗亲一道,在铜锣湾祖茔前共同祭拜远祖(我48世祖)大献公。

从寻根问祖到今天的《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清样完稿,与广大族人见面,所有费用均为自理,从未向族人收取分文。编者本着“知者续之,不知者留与后人探究补之”的原则,深感责任重大,为厘清荆楚琅琊王氏支系的情况,我驱车先后多次往返于荆门掇刀的龟山、泉洼、却集、袁集等地;荆州的八岭(又名八宝)、新场(王官庙)、纪山、北洲,皇屯、望山、李阜、观音垱等地;潜江的古城、苏港、浩口、三柴、七里、义兴、樊场、保湾、新坛等地;沙洋的青龙、蝴蝶、鲁店、黄歇等地,公安、松滋、澧洲等地。行驶约一万余公里,拜访了从“明”字辈到“万”字辈的七辈族人。在此期间,得到了热爱宗族事业的广大族人、特别是古稀老人和长辈们的关心支持,并提供的详细史料,在此一并感谢!

《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全书共分卷首、卷中、卷末三大部分,分纸质谱和电子谱两种载体。首次将世系追溯至远古时代,新增了近代名人和现代名人等章节,顺应了与时俱进的潮流,可谓开谱牒之先河。收集了部分远祖画像,整理了三槐堂祖训族规,新增了字辈派语、家训等。规范了体例,解决了古时女不入谱的问题。首次在《王氏宗谱》前加“荆楚新安琅琊”字样,郡望堂号、宗族世系、排行昭穆一目了然。因《荆楚新安琅琊王氏宗谱》所载内容跨唐、宋、元、明、清五朝,所有资料来源无法一一注明,故将寻根问祖之经历、资料来源之始末载于首,“遥待后起,嗣而修之。”

家谱,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伴随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走到现在,正在被海内外有识之士申报为“中华文化记忆遗产”,即将结束祠堂供桌、农家箱底的散落时期,紧跟着人类发展的脚步,正以“军团”的形式步入公众的视野,成为人类不可多得的智库宝藏和精神食粮。让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料世代相传,愿三槐阴德惠泽中华儿女,惠泽琅琊王氏,惠泽伏一公后裔,子子孙孙!援笔至此,仅为序。

伏一公第二十五世孙敬德(子文)谨撰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4200006917636390

地址:中国·武汉市洪山区书城路文秀街10号中石大厦1号门8

邮箱:contactus@chinagen.com.cn
电话:027-8777 0710

ICP备15022971号-4  © 2009-2021

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 版权所有

武汉聚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